健康資訊
明報專欄:醫賢心事

醫賢心事:驗血揪不出抑鬱症

驗血揪不出抑鬱症

長久以來科學界都認為,抑鬱症主因是大腦特定區域的血清素水平不足或功能異常。但近年研究顯示,此理論過於簡化,關聯並不等於因果。低血清素狀態與抑鬱症相關,但並非唯一或主要原因。抑鬱症是遺傳、環境壓力、早期創傷、神經遞質系統(如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與神經內分泌異常(HPA軸失調)、慢性發炎、腦結構改變(如海馬體萎縮)、神經可塑能力下降等多因素交織結果。關鍵在於血清素受體(接收信號的站點)數量、類型與敏感度是否正常。血清素在神經元間的合成、釋放、再攝取過程異常,可能導致信號減弱。抑鬱症核心機制可能涉及大腦適應能力(神經可塑能力)下降及新神經元生成減少。血清素系統是此複雜網絡中的一環,而非獨立原因。

血清素不能靠食物吸收

抗抑鬱藥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血清素及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s/SNRIs)為何有效?

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等藥物,通過阻止血清素被神經元回收,增加突觸間隙的血清素濃度,使信號傳遞更持久。現時認為藥物最終通過促進神經可塑能力,增加神經新生,調節其他神經路徑,從而發揮作用。提高血清素濃度是啟動下游適應性改變的初始步驟。

能否從食物補充血清素治病?不能。

原因有兩點。一、食物中的血清素(如香蕉、核桃)會被血腦屏障阻隔,幾乎無法進入大腦;二、大腦製造血清素時需要「前體物質」色胺酸,它存在於火雞肉、雞蛋、豆製品等食物中,但色胺酸要進入大腦,需與其他胺基酸競爭轉運蛋白,食物攝取難以顯著提升腦內濃度。

血液無法反映大腦血清素功能

能否從血液檢查診斷抑鬱症?目前不能。

血液與大腦的血清素是獨立運作。血液中90%血清素來自腸道與血小板,無法反映大腦血清素功能。而抑鬱症病理複雜,腦部低血清素狀態雖然與抑鬱症有關,但並非唯一成因,因此並無單一生物標記適用於所有患者。現時並沒有足夠敏感度與特異度的血液指標,適用於臨牀診斷抑鬱症,診斷的黃金標準還是醫生根據面談得出的症狀來判斷。抑鬱症常見症狀包括持續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睡眠與食慾改變、疲倦、自責、注意力下降等。

抑鬱症成因複雜,血清素系統是重要環節之一,但非唯一因素。食物無法直接提升腦內血清素治療抑鬱症,血液檢查目前並沒有辦法診斷抑鬱症。因此,如懷疑自己患上抑鬱症,建議向專業人員求助,以踏出治療的第一步!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原文網址:https://news.mingpao.com/pns/%e5%89%af%e5%88%8a/article/20250623/s00005/1750610246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