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心火災後的創傷後壓力症
這星期的新聞焦點,相信大家都認同是牛頭角工業大廈的四級大火。即使我們只是透過電視熒幕看到消防人員受傷的畫面,心裏已經十分難過。但我們所感受到的情緒壓力,遠遠不及身處火災現場、目睹同僚受傷的消防人員。 創傷後壓力症 當天災或意外發生在自己或身邊的同伴身上而引致嚴重傷亡時,無論我們是多麼硬朗的漢子,我們的情緒也可能出現壓力反應。這不是軟弱的表現,美國越戰後的軍人,很多也深受創傷後壓力症困擾。 創傷後壓力症的症狀包括災難的畫面不斷浮現在腦海中,甚至夢見災難的情景。每當患者接觸到與災難有關的事物時,都會焦慮不安。因此,患者會不由自主地避免與災難有關的事物接觸,或是避免回到災難現場。患者的思想可能變得悲觀、消極,例如因為覺得生命無常而變得失去動力;而且變得容易緊張,不能放鬆下來。在災難發生後的頭一個月,出現部分以上的症狀十分普遍。 隨着時間過去,症狀可能會慢慢消退。但如果症狀持續、甚至愈來愈明顯,便應該尋求專業協助。 避免重複收看災難報道 當我們從電視機裏得知災難的發生,反應一般不會如親歷其境般厲害,但亦會產生焦慮的感覺。這些畫面彷彿把時間定格在最痛苦的一

誰是「人生大赢家」?
近日樓市回落,大家都持觀望態度。回想早些日子,大家上車都感到吃力(醫生也不例外!)。每當大家知道身邊有朋友成功上車,心裡又羨慕又妒忌,暗自擔心在這場人生競賽又被拋離了一節。這些反應,其實反映着社會裡一種無意識的互相比較和以物質來衡量人生成敗的價值觀。 港人或已習慣於競爭中成長。「競爭」很自然地牽涉到互相比較。適量的競爭無疑能化為動力、令我們拼命向上,從成功人士身上學習如何脫穎而出。但每人對生活的追求不同,況且,每人也有不同的能力及際遇,硬是無止境地追著別人的背影丶強迫自己達到某金錢或物質目標,恐怕最後反而會迷失自己、甚至帶來不能承受的壓力,久鬱成病。 無可否認,物質是不可或缺的。人追求物質的初衷本是讓生活過得更豐盛,但過份地看重物質、以「人有我有」的心態追逐,則會本末倒置。人生勝利的標準,除了物質以外又有沒有其他呢?你需要的,到底是心靈的滿足還是物質本身呢?家庭、朋友、滋養心靈的休息時間,沒有了這些,你還會真正的快樂嗎?若我們能在忙碌中每天留一點時間照料自己的身體和情緒、感受一下身體當下的感覺,不被忙碌和焦慮牽着走,我們的路可能會走得更遠呢。 精